协和医学院作为中国最早建立八年制医学教育、居国家领衔地位和最具导向性的医学院,在2018年开始推行以“4+4”为蓝本的“3+5”人才培养模式。
据招生简章介绍,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本专业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基础上,通过学习一定的医学基础课程,符合医学院报考条件后,可以参加协和医学院入学考核。而新八年制课程就此分为三个大阶段:分别是3年综合大学本科,1.5年基础(临床前)教育阶段和3.5年临床教育阶段。
“3+5”模式的重要优势,是吸收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医学人才队伍,使之成为医学和其他学科间的纽带和新进展的发端。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认为:“医生群体中融入了多学科的基因,这一群体就会成为一个承载了人类所能够承载最丰厚知识的群体。”
医学教育作为一种精英教育,包含博雅教育、基础教育、临床教育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均有巨大差异。这一特征在“3+5”模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在不同的教育过程关键点上,进行教育评价就非常必要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围绕过程性评价的推进,形成检测学习成效与教学效果,判断优势与不足,用于持续改进教学方案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今天,我们介绍一下协和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过程性评价中关键点监测的应用方法。
北京协和医学院案例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世界一流医科大学,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着医学精英教育的办学特色,办学特征可以总结为“小规模、长学制、高进、优教、严出、以培养能力为主”。
医学精英教育中的严出指的是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期以来北京协和医学院牢牢的抓住教学质量这一个关系到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建成了结合日常监控、专项评估、教学效果分析,覆盖了教学过程的全过程,以及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循环闭合的一个教学质量的内部保证体系。
我们先对整个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再讨论关键点质量检测和评价结果运用。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目标导向
根据OBE理念,教育的效果要具备实用性,符合社会需求。区别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系统性和完备性的学科导向,目标导向与社会需求更为接近。
目标导向,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开始,逆向到培养目标,再到毕业要求、课程体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邀请了国际和国内的医学专家以及行业专家、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共同来讨论,最后修订了临床医学8年制的专业培养目标。
修订后的专业培养目标,特点就是在培养目标中清晰的界定了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建立起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岗位胜任力模型。
培养目标指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那么,如何用质量保证体系来使预期的培养目标和最终的教育结果相符合相一致?
过程关键点质量监测:学生中心
一般来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师资与其它支撑条件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评价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效果与表现;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
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临床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胜任力为基础,设计了多个质量监测关键点。
主要包括:在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开展预科进入基础的综合测评;四年级的基础医学综合测评,对象是完成了基础医阶段学习的学生;在六年级开展的临床实习前综合测评,对象是完成了见习,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针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的毕业综合测评体系,确认学生在毕业前达到了岗位胜任力的标准;最后一个关键点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测评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创新的能力。
为了确保这个教育质量监控,能在人才培养阶段的主要目标上精准用力,北京协和医学院特别强调在质量监测点的监测内容要与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对应。
以预科进入基础综合测评为例,它的测评内容就可以和5项目标相对应,包括良好的职业品质,具有医学相关学科的坚实基础,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具备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具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监测内容不限于考试的形式,重视效果导向和能力培养,符合OBE理念和过程性评价的要求。
数据支撑评价运用:持续改进
李志义等人认为,成果导向的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如下功能: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在关键点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学业务管理系统众多、数据分散,学生培养成效与教师教学能力缺乏有效量化等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北京协和医学院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建立学习绩效和成长发展档案,也帮助老师提高了岗位胜任能力,提升了保障工具交叉使用和评价结果利用效率,对于评价结果的运用有巨大价值。
质量关键点测评体系贯穿了教学全过程,一方面可以比较好的和这个内部过程的课程评价相互相印证,另一方面,它的培养维度、测评维度、毕业要求和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毕业生质量的测评维度有相似性,可以保证这个质量关键点的测评结果,能够进行关联性分析。
多种分析评价模型
通过将内部过程的这个质量评价工具与外部结果的质量评价工具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可以为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充足的质量信息。
在教师方面,可以形成全面的教师个人电子画像,快速掌握教师在校教学、科研、深造等发展情况,持续跟踪教师能力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改进。
在学生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聚合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学生数据,统一采集管理,进行多维度的学习成果和过程分析,形成可视化的智能成长电子档案。
学生个人绩效综合分析
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未来将会形成一个贯穿教学全程,基于胜任力的多维评价学生成长档案,并且开展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寻找到体系中尚需增强的测评环节和胜任力的维度,从而不断完善关键点测评质量测评体系。
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评价模式存在的时间周期长、过程静态化、评估结果滞后等缺陷,已经成为教育质量保障需要面对的短板,发展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
与之同时,教育质量的最准确评价因素主要来源于教育过程,也已成为一种共识。对教育过程的评价分析可以成为预测性指标,为教育管理机构、教师、学生指明改进方向,帮助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关键点监测案例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参考资料:
张男星,张炼,王新凤,孙继红《理解OBE:起源、核心与实践边界——兼议专业教育的范式转变》
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 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陈平《AI时代:考试的秘密|现代教育评价观:测量、评价、考试的区别及关系》
徐薇薇《教育过程关键点质量监测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应用》
程欣然《高等职业教育过程性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马细珍《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牛亏环《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